艾滋病初期症状并不典型,而其后又是一个长达数年的无症状期,因而有的人患艾滋病多年都不曾被发现。不过,医学专家们发现,艾滋病的一些较为典型的表现常常较早的出现在患者的口腔部位,为早期诊断艾滋病提供了有力证据。
艾滋病的口腔病变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大多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发展到艾滋病之前的4年内,均有相应的口腔表征出现,且首先就诊于口腔科,这是一个早期诊断艾滋病、减少误诊误治和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的绝好机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将与HIV感染有关的口腔病变分为三类:
第一类:与HIV感染有关的口腔病变,主要有非特异性溃疡、涎腺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坏死性(溃疡性)口炎等;
第二类: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主要有白色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和牙周炎、卡波济氏肉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等;
第三类:可见于HIV感染的口腔病变主要有细菌感染、上皮样血管瘤病、猫抓病、药物反应、除白色念珠菌以外的真菌感染、神经病变、复发性阿弗他口炎、病毒感染等。
艾滋病各种口腔病症状特点
1、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病临床上根据病变特点分为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和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红斑型多发生在上腭、舌背部、颊黏膜和口角部,黏膜潮红,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有时可见白色斑点或斑块。假膜型可发生在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的任何部位,呈现出点状或片状白色、黄白色假膜,有时类似凝乳块样,用棉签可以擦去,留下糜烂面并伴有出血。通过假膜涂片或培养,亦可用一定量的唾液培养,来确诊白色念珠菌感染。
2、毛状白斑
毛状白斑常见于舌两侧边缘,呈毛发状白色或灰白色的病变,有时可见垂直的白色皱褶,不能擦去,抗真菌治疗对其无效。其他疾病很少引起毛状白斑,现已基本认同毛状白斑是HIV感染者的一种特殊的口腔病变,对诊断艾滋病具有高度的提示性。
3、牙周病
牙周病此类牙周病与普通的牙周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分为牙龈线形红斑、坏死性牙龈炎和牙周炎。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沿牙龈边缘可见界限清楚火红的带状红线,无溃疡,无牙周袋,与菌斑和牙石无关。坏死性牙龈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牙龈乳头坏死,可见坏死组织或牙龈乳头缺损,伴有严重的出血和恶臭。坏死性牙周炎以牙周组织坏死缺损为特点,牙根外露,牙齿松动,疼痛明显。
4、卡波式肉瘤
卡波济氏肉瘤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蓝色的斑块或肿块,黏膜完好或发生溃疡,多发生于上腭和牙龈,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卡波济氏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通常认为,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卡波济氏肉瘤,基本可以诊断为艾滋病。
在临床上除患有晚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外,如发生反复白色念珠菌感染、毛状白斑、坏死性牙龈炎或牙周炎以及患有卡波济氏肉瘤等特异性疾患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外有关资料报道,医务人员因被受HIV污染的注射针或医疗器械刺伤而感染的危险大约是4,至于经黏膜或完整的皮肤传染的机会则微乎其微。传染的机会与病毒的滴度、刺伤的深度、器械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和患者的感染状况等因素有关。
艾滋病患者在确诊前,可因艾滋病口腔
因此,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大家真正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的社会和家庭生活,避免涉及HIV传播的途径。医院按要求严格管理,做好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的同时,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医疗操作常规,真正落实好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措施,杜绝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只要做到医患配合、互助,艾滋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病变或普通牙病到口腔科就诊,行牙体预备、牙周洁治、拔牙或手术时,治疗器械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血液或唾液的污染。如果没有健全的院内感染预防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消毒灭菌流程,口腔科就成了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科室。参照国外的防治经验,卫生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医疗条件,做好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和杜绝医源性交叉感染,制定了口腔科治疗过程中艾滋病防治的一系列相关规定。规定要求包括使用一次性口腔检查器械、按规定程序洗手、戴一次性手套等;治疗器械每次使用后严格消毒灭菌,做到一人一机等,从根本上切断HIV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途径,以使患者能够安全就医、放心就医。因此,患者在口腔科就诊时也应理解医务人员的严格要求并给予积极配合。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相同。HIV的传染性较HBV为低,因为前者在血液中的浓度较低。有研究证实,毒污染的针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的机会最高可达30%,但受HIV感染的机会仅为0.4%,因此预防HBV感染的措施足以防止HIV感染。HIV对环境中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干燥敏感。56℃加热30分钟即不能检出感染性病毒。一般的消毒剂,0.1%家用漂白粉、2%次氯酸钠等,以及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HIV的消毒。
文章来源:苏州性病治疗专科医院相关新闻
下一页:割包皮真的可以预防艾滋病吗
相关问答